国企是公务员、事业编之外,另一个体制内性质的工作,不过由于国企同时兼具企业性质,国企的工资不同于公务员,国企的工资分配过去暴露出一些弊端。
不过近几年,相关部门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,开始着手调整。
比如2023年,人社部印发《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分配指引》,从岗位评价到薪酬结构,写得明明白白。紧接着2024年7月,中央在《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中再次点名:要“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,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各级负责人薪酬”。
01 打破过去陈旧的传统,工资能升也能降
过去总调侃国企工资“能增不能减”,如今这条铁律终于松动了。
按新政策,央企工资总额直接与企业效益挂钩——效益涨了工资才能涨,效益降了工资也得跟着降。比如北京市就规定,企业效益下降时,工资总额原则上必须同步下调;只有劳动生产率没降、工资水平偏低的企业,才能申请“少降一点”。
更狠的是引入行业对标机制:哪怕你效益不错,但如果同行干得更好,你的工资增幅还得压一压。重庆对商业类企业就设了“天花板”——工资增幅最高不得超过效益增幅的90%。
这套“业绩薪酬双对标”的组合拳,就是要让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日子彻底翻篇。
02 分类管理,告别“一刀切”
改革最接地气的变化,是终于承认“国企和国企不一样”。
- 充分竞争领域(比如家电、零售)的央企,工资总额彻底放开备案制,董事会自己说了算;
- 命脉行业(能源、交通等)的企业,工资总额仍需核准,但可申请“保障性+效益性”双结构管理;
- 公益类企业(水电燃气等)则淡化经济指标,重点看服务任务完成度。
某集团总部试点“虚拟人增量激励”就很有意思:不给部门按人头分钱,而是按业绩贡献分配工资包。结果?各部门主动减员增效,最后反而普遍涨了工资。
03 内部改革:从“熬资历”到“拼本事”
光集团层面动还不够,真正的硬骨头在企业内部怎么分蛋糕。
人社部《指引》把流程拆解得清清楚楚:先做岗位价值评估——用要素计分法对每个岗位的责任、技能要求、工作强度打分,排出价值等级;再打通职业双通道:技术大拿的职位天花板直接提到部门正职水平,顶尖技能人才甚至享受高管待遇。
绩效工资现在占比普遍提到40%以上,还玩出新花样:
- 销售岗按业绩分段跳点提成,干到5万以上提成可达10%;
- 连研发人员都能搞项目分红,一项小革新可能就换来专项奖。
“多劳者多得”终于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。
04 技能人才迎春天,待遇看齐高管
最让人眼前一亮的,是技术工人终于熬出头了。
2025年刚出台的新政直接放话:特级技师、首席技师的薪酬,必须不低于企业中层高管。还给技能人才专门设计“大礼包”:
- 能级津贴:按“新八级工”技能等级领补贴,技高自然钱多;
- 师带徒津贴:老师傅带出徒弟另有奖励;
- 创新单项奖:解决一个工艺难题,可能拿到数月工资的奖金。
某机械厂老师傅笑言:“现在车间小年轻抢着学数控编程——证书涨一级,工资多八百!”
05 挑战仍在,但风向变了
当然,理想和现实总有差距。
- 有些集团对子公司工资总额“切蛋糕”时还是简单按人头分;
- 老国企里技术岗和管理岗收入倒挂的现象还没完全扳过来;
- 五花八门的“补贴”“福利”仍存在合规隐患。
但是,我们能看到改革仍在推进,相信国企的工资分配会越来越合理,越规范。
九龙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